人生必學的三件事(二)傾聽

e688aae59c96 2021 04 26 e4b88ae58d8811.52.49
e688aae59c96 2021 04 26 e4b88ae58d8811.52.49

你,是個懂得傾聽的人嗎?讓我與你分享人生必學的第二件事:「傾聽」

以前的我只聽我想聽的聲音,現在的我練習傾聽別人想說的聲音。

you know that i’m kai

聽與傾聽的不同

A:「跟你說一件令人生氣的事,今天出門的時候因為一個冒失鬼突然衝出街口,害我摔車。我氣的是周遭的人竟然都抱持著漠視態度,看我一個人無助的爬起來,卻沒有人上前協助我。」

B:「……..(滑手機)。」

A:「喂!你有沒有在聽啊?」

B:「有啦,妳說妳因為摔車而感到生氣。」

A:「你根本沒聽懂我在氣什麼….算了!我不想說了。」

不知各位是否遇過類似的對話經驗呢?與人溝通是一種雙向關係,然而很多時候溝通會造成誤解,甚至影響彼此間的情感交流,來自於我們並沒有弄清楚「聽」與「傾聽」的不同。別擔心,讓我與各位分享。

「聽」:一種被動行為,雖說有聽見別人說話的聲音,但不見得理解,因為專注力全在自己的身上,此時的我們就容易自動篩選想聽進哪些聲音,哪些則可忽略跳過,這樣的行為往往會讓對方感受到不被支持與照顧。

還有一種情況,當聽到自己很懂的內容時,常會不自覺的想要變成專家急於給予回應與建議,可是我們有確認好對方已經完全表達完了嗎?一但我們沒有完整接收訊息就急著回應,一樣可能會讓對方感受到不被支持與照顧。或許對方需要的不是你的建議,而是同理心

你是否可曾在對方尚未講述完事情前就打斷對方,然後急著回應呢?

「傾聽」:一種主動行為,對談時會想靠近對方,集中精神,動用感官接收訊息,全心全意地理解對方的詞句、語調以及接納對方的情緒。

而所謂的動用感官,意思是在傾聽對方說話的時候眼睛看著對方,理解對方在說什麼,有沒有沒說出口的話,說話時對方的表情有何變化,以及有何肢體行為。通常人講到某些較為在意、敏感或是觸動到真正的內在感受時,可能會出現些不自主的肢體行為。(例:原本垂放於兩側的雙手,在談到較為在意的事情時,不自覺的變成雙手緊握。)

畢盡現在有多數的人不敢適度的展現脆弱,常常將一件很在意的事情包裝成一副「這也沒有什麼」的樣子說給別人聽,如果我們不全心全意的投入對話中,很可能會因為對方所展現的樣貌而忽略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意涵。

傾聽是一種給予對方支持的行為表現,很多時候說者最在意的可能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事件所帶來的情緒

心理學家卡爾.羅傑斯(Carl Rogers)說過:「主動傾聽的重點在於接納心態,而不是外在的姿態。」

以前的我急著想給建議,卻導致彼此的關係逐漸疏離

我曾有過一段很長的戀情,那時的女友很常跟我述說工作上的困擾,而我也總用同一種方式回答她:「離職啊。」

以前的我急著想給建議,對於對方的問題我都抱持著解決問題為優先,但卻又不見對方的情況有好轉,反倒是我們彼此間的溝通越來越疏遠,久而久之對方也不太想跟我說了,而我也開始急了,總覺得是不是自己沒有能力為對方分憂。

後來在理解「聽」與「傾聽」的不同後,我反思當時的自己,我意識到自己長期只用「聽」的心態在對待對方,總覺得對方的問題又不嚴重,都有解決辦法可執行,只是要不要做而已。然而,在這樣的心態下,其實我只是將焦點全擺在我自己認為可行的地方,壓根忽略對方真正的感受與需求,以及忽略一件最重要的事..她不是我!

同時,透過反思讓我也釐清了為何最後我只會用「離職啊」來回應對方,因為當我的焦點全擺在解決對方的問題時,卻又無法看見對方真的因為我的建議而獲得改善後,此時有一股負面情緒潛藏在我的心裡,讓我選擇只用「離職啊」來做回應,好掩飾我的束手無策,這情緒是「自卑」。

希望透過我的自身經驗,能讓各位理解「聽」可能潛藏的問題。如果你跟我有一樣類似的情況,請試著降低自我導向吧,練習用「傾聽」來理解你身邊重要的人想要表達什麼。

將傾聽視為一份禮物,送給身邊重要的人

「傾聽」絕對需要練習,而且可能需要花上很長一段時間,又或者說我們一輩子都在練習傾聽。畢竟傾聽很消耗大腦能量,而我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,總會有疲累的時候,這時就會大大影響到我們傾聽的能力與判斷。

因此,如果你想要請對方傾聽你說話,或是對方需要你當聽者,可以嘗試使用「預約」方式告知對方,並徵求對方同意。例如詢問你的伴侶:「今晚八點,你能陪我聊一下嗎?」。這做法能讓彼此感受到「儀式感」,讓彼此知道在約定的時間所要做的就是專注對話。

至於為何要徵求對方同意呢?別忘了傾聽是消耗能量的,我們也必須確認好對方的身心感受,以及是否有事情正在執行等等。在MET教練領導學課程裡提到了,不管那一種類型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「自主權」。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,這很重要,如果忽略這一點,其實很可能會讓彼此的關係是互不尊重的,很多時候我們總認為自己處在難過狀態,對方本就該放下手邊任何事來聽我說話,因為他是我的另一半,或是家人,但卻忘了對方也有情緒,也有該做的事,也有自主權。

而當你選擇傾聽對方後請記得一件事:「多聽少說」。也就是多聽對方想說什麼,不要急著回答你自己的建議。同時少說的另一個意思是將話語權完全給予對方,我們要做的就是簡單的提問就好,除非對方主動提及想聽聽你的建議。

《你都沒在聽》(作者:凱特.墨菲Kate Murphy)一書裡提及了一個論點:「轉移型回應」「支持型回應」。讓我用簡單的對話範例,協助各位理解囉。

轉移型回應:

A:「跟你說一件令人生氣的事,今天出門的時候因為一個冒失鬼突然衝出街口,害我摔車。」

B:「拜托,上次有一輛大卡車突然衝出來差點撞到我,那才可怕吧。」

支持型回應:

A:「跟你說一件令人生氣的事,今天出門的時候因為一個冒失鬼突然衝出街口,害我摔車。」

B:「真的假的!那後來呢?有人上前協助你嗎?」

有發現不同之處嗎?轉移型回應容易將對話導向自己的經歷,而忽略對方感受;支持型回應則是完全將自己拋開,專注投入在對方所說的一切,想理解對方的感受。

「傾聽」是件很重要的事,我很感激能接觸到Coaching,讓我理解傾聽這件事對於人與人的溝通有著莫大的幫助,以及理解同理心是人與人連結最重要的橋樑。身為人類的我們其實都渴望能被他人理解,因此我懇請各位看完這篇文章後,請試著「將傾聽視為一份禮物,送給身邊重要的人」

感謝各位耐心看完生必學的三件事:「傾聽」,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,請記得幫我分享,能將資訊傳遞出去,是寫作者的榮幸。

我是Kai.You Know That



歡迎持續關注我的文章,每週將上一篇內容。

如果你喜歡,請幫我分享喔。

Follow Me:

邀請你留下閱後感想,因為我也想聽聽你的心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