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智練習|讓情緒與行為切回手動模式

ravi palwe pjeytcv1afs unsplash
ravi palwe pjeytcv1afs unsplash

你有觀察過自己的情緒變化嗎?

「情緒」,人類心靈的神聖產物,因為有了情緒,所以能體驗到這世界的萬物是如何與內心產生連結,好的壞的、苦的悲的、樂的怒的、驚的喜的還有,所有的一切塑造人類有了精彩的一生。

然而,在擁有眾多情緒之下的人生,是否需要思考,究竟是人類掌控著情緒,還是被情緒掌著人生

顯然,一個事件的產生不等於只有一種情緒產生。

以愛情來說,喜歡一個人是快樂的,但因為對方跟別的異性出遊,因此有了細膩的情緒變化,例如嫉妒(吃醋),接著因成長背景所形塑的價值觀(看法),產生了限制性的自動化行為表現,例如自卑感的產生而選擇放棄這段感情,又或是因感到憤怒而動手傷人。

因此在面對事件時,情緒覺察是有存在的必要,至少能讓我們在情緒來臨時能有更多的「行為選擇」

我們都有權利拿回情緒的主導權與選擇權

You know that i’m kai

練習掌控自己的情緒,就能擁有人生的主導權

最近在TED上看了一場關於情緒反應的演說,內容有段小故事說道:

一對情緒積壓已久的夫妻,在一次的爭吵當中,先生忍不住向妻子扔了玻璃杯,事後心理諮商師問了妻子當下的情緒如何,妻子回答說感到生氣與失望,而心理諮商師也提到了一個妻子沒有覺察到又或是沒說出口的感受:「害怕」。

在爭吵當中,面對丈夫扔玻璃杯的舉動,如果妻子只關注在生氣的情緒時,是否會做出與生氣相對應的行為,例如反擊,這很有可能會將事件發展至更不可收拾的地步;相反的,如果當下能覺察到害怕的情緒,是否就能做出更合適的選擇,例如報警。

但這一切其實並不容易,我們面對情緒時所產生的行為,很多時候來自大腦邊緣系統長存的記憶反應,換個說法就是「習慣」,面對不熟的挑戰習慣性逃跑、開車時被人按喇叭習慣性回罵等。

幸好大腦是可以改變的,透過對事件產生的情緒嘗試著做出不同的選擇可改變大腦的結構,即所謂的「神經可塑性」,久而久之就能擁有新的好習慣。

在剛才的案例中,夫妻後來又吵架了,幸好妻子此前不斷的在諮商過程中,進行了許多次辨識情緒的練習,這次,妻子一樣很生氣,但同時也覺察到自己更多的是害怕,最後選擇了報警,而警察也順利趕到且避免了一場憾事發生。

曾有人問我:「覺察到情緒後能做什麼?事情一樣不能解決。」

沒錯,雖然不能立即解決問題,但能使心逐漸平靜,平靜後的心才能清晰的看見問題的本質並做出不一樣的選擇,也就是掌控情緒,而不是被情緒掌控。

多數時候人都急於想要他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,但有的時候,實際上是我們不願意對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,因為真正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從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們對事件所抱持的看法。

我是Kai.You Know That


歡迎持續關注我的文章,每週將上一篇內容。

如果你喜歡,請幫我分享喔。

Follow Me:

邀請你留下閱後感想,因為我也想聽聽你的心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