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2023女力趨勢洞察報告,看女性運動哲學:「運動」究竟使人健康,還是徒增壓力?

Wow這就是人生 X 這就是愛情 1

近期看了由女人迷所做的《2023 女力趨勢洞察報告》,內文中提及了有關女性身心運動保養的期待,從是健身產業工作十多年的我,當然要以我的專業與各位女性朋友進行分享。

今天的我要切換回健身教練角色:你好,我是楷富教練,今天來與各位女性朋友們暢談,如何從健身運動發揮自我領導力。

真正的幫助自己不受到數字、外型、大眾潮流影響,衷於自己運動的初衷,獲得身與心的健康自由。

2023女力趨勢洞察報告,看女性運動哲學:「運動」究竟使人健康,還是徒增壓力?
圖片|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on pexels

運動究竟使人健康,還是徒增壓力?

根據 2023 女力趨勢洞察報,針對女性對於運動保養的期待第一至第五名分別為:

1. 身體建康 55%
2. 提升體能 49%
3. 矯正體態 39%
4. 心靈舒壓 37%
5. 鍛鍊心智 12%

這項數據的問世,對我個人來說有著極大的支持與鼓勵。

從事健身產業工作 10 多年來,我一直不斷提倡開心運動的重要。

除了將運動的焦點擺放在減重或體雕塑之外,更應該仔細的洞察自己面對運動這件事的內心感受,以及目前這副身體用於日常時是否「好用」。

可是呢,運動風氣終究難以抵抗流行的趨勢,當教練們試圖向民眾推廣運動對人體很有幫助、能夠舒壓,並鼓勵新手不要害怕走進健身房運動的同時,網路資訊或社群媒體卻大大不斷的曬出好身材。

從早些年的腹肌人魚線,到近幾年的翹臀;或是具有高難度重量或訓練的照片及影片。

其中,最多人在運動裡受到委屈的事情,莫過於 In-body 身體組成分析裡的數字:體脂肪。

過於強調脂肪低,其實會讓人在運動時將所有的目光焦點擺放在了數字上,一但測得的數字與訓練成果成反比時,很容易讓一個人放棄運動,甚至厭惡運動。

上述總總都可能令運動從幫助人獲得健康,變成心理負擔的來源,同時也可能讓未開始運動的人感到退卻、已在運動的朋友難以脫離他人眼光,深陷比較。

我個人認為,其根本原因或許全來自於自卑。

而自卑的情緒似乎與運動讓人健康、釋放壓力相違背,這是非常弔詭的事情。

在此我也想要向各位呼籲:

運動的本質是為了身體健康,不單單只是用來服務減重或體態雕塑。

希望讓有在運動的妳,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,問問自己目前運動這件事對妳來說,究竟是幫助健康,還是徒增壓力?

從情緒觀點看運動

愛美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,如果學生的上課目的是希望雕塑身材,我也非常鼓勵並給予專業指導。

只是在我接觸過的眾多學生之中,其實有很多女性朋友,往往對自己缺乏自信,在看到網路上的一些健身圖文資訊之後,更容易產生自我懷疑。

因為她們知道自己很難像網路與社群上所看到的模樣一樣,或是誤認為網路上的健身流行趨勢才是對的,尤其是女性長者。

想讓自己能真正享受運動這件事,不受外在環境的因素影響,我們必須先了解萬事萬物的前提,都有著一件事情來影響我們的決策:情緒 Emotion。

如果將 Emotion 這個單字拆解為 E 與 Motion 來看,Motion 這個單字有運動、動作的解釋。

所以我們可以試著理解 Emotion 這個單字,其實表示了我們人所有的行為都會受到情緒的影響,進而左右了接下來的決策與觀點的選擇。

這也就不難解釋了,明知道運動很好,但有時卻備感壓力,因為很多外在環境因素都會影響我們的心情。

從腦科學來看,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抱持著負面想法時,大腦會出於保護的關係,嘗試讓我們盡量遠離眼前的事物,因此我們便會對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厭惡、壓力導致放棄,即便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是有益的事。

如果妳對於目前正在從事的運動項目有著負面情緒,無論這項運動對健康多有幫助,依然可能是造成妳身心俱疲的元兇也說不定。

這時妳可以用自我覺察的方式,先問問自己:「我的不快樂情緒從何而來?」

運動究竟使人健康,還是徒增壓力?當妳對於目前的運動狀況察覺出負面情緒時,先試著問自己:「我的不快樂情緒從何而來?」
圖片|Photo by Gustavo Torres on Unsplash

親愛的,什麼樣的運動類型能讓妳快樂呢?

我想從這份報告的統計已經能知曉,透過運動獲得身體健康終究還是大部分人對於運動的期望,誰都希望自己無論到了幾歲依然能夠快樂的、自由的使用自己的身體從事各項事務。

因此當妳對於目前的運動狀況察覺出負面情緒時,先試著問自己:「我的不快樂情緒從何而來?」

透過覺察情緒,才能知道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裡。

也許妳很滿意自己的身材,但受到身邊大部分的人在講減重,所以無形之中認為自己是不是也該參與瘦身。

也許妳很喜歡跑步,但所有運動的資訊都指向重量訓練才是目前的主流,所以妳從眾而做,卻一點也不快樂,即便獲得了一副很好看的身材。

再一次強調,雕塑身材真的不是錯事,或許錯的是妳沒發覺自己的運動目的為何,進而盲從,使自己不快樂。

受限演化設計不良的因素,人類天生不愛運動,但不運動又會導致脂肪增生、疾病纏生,真是幽默。

因此為了讓自己能好好的、持續的動起來,思考什麼樣的運動模式或類型能讓自己開心而動、遇到挫折也動才是關鍵。

無論是瑜珈、重量訓練、跑步、功能性訓練、有氧舞蹈都好,只要你有動、快樂動、持續動,都能讓你降低疾病纏生的風險。

所以親愛的,什麼樣的運動類型能讓妳快樂呢?

我們一定要理解,這一生可能很難脫離群眾的效應、擺脫他人的眼光。但是如果我們能透過自我領導的練習,多關心一下自己的感受、覺察對每一件事情的想法時,或許能幫助自己在迷惘之際,更早的踩住殺車、降低盲從、衷於自己的人生願景、拾回人生自主權,也許能活的更為平靜。
圖片|Photo by Marcus Aurelius on pexels

運動的最高哲學「行動自如」

身為一位健身教練,教學的職責終究是希望幫學生走向全人健康,也就是身與心的健康。

「身」可以靠運動指導輔助,那「心」呢?

幫助學生找到運動的喜好、並經常詢問對方的感受、傾聽對方的想法,以及不過度強調數字與體態,協助學生幫助她自己找到最適合的運動方法或是上課內容,則是每個教練必須持續努力學習與練習的領導力。

可惜的是,教練終究無法時時刻刻跟在妳們的身邊,因此希望每一位運動愛好者都能經常與自己對話、覺察情緒、理解自己的喜好或困難。

然後向專業求助,並且找到一項能讓妳願意持續的運動,哪怕持續幾週就換一項也沒關係,最要緊的是維持。

而當我們不再受限於某一種形式的框架,並能好好感受身體所帶來的回饋,回歸日常時不受限制的活動與享受生活,引領自己塑造出自己最喜歡的模樣,這就是自我領導,也是運動的最高哲學:身與心的「行動自如」。

最後,讓我們將此觀點套用到這短暫卻又燦爛的人生裡。

我們一定要理解,這一生可能很難脫離群眾的效應、擺脫他人的眼光。但是如果我們能透過自我領導的練習,多關心一下自己的感受、覺察對每一件事情的想法時,或許能幫助自己在迷惘之際,更早的踩住殺車、降低盲從、衷於自己的人生願景、拾回人生自主權,也許能活的更為平靜。

我想這就是人生的「行動自如」。感謝女人迷的這份報告,也祝福女力們開心運動~

kai.楷富

  • [女力保養]Beauty Player 愛美玩家-秉持『冒險、勇敢、創新』的精神,將保養重回最原始單純的需要https://tinyurl.com/27alsvop

Hey我是楷富,一名健身教練、講師、播客與部落客。如果你對於「人生」這件事有著著迷的探索,邀請你「追蹤」我,讓我陪你一起「閒聊人生」中的大小事

追蹤我的社群:

寫作或演講邀約:

  • jaycine0420@gmail.com

你的善意總換來失落感嗎?致 每個充滿善意卻又容易受傷的人

You Know That

我曾因為自己的善意舉動換來了許多失落感,因此決定收起善意。然而收起善意之後卻發現..我更不快樂了..

於是我決定從「心」思考問題、學會分清責任界線、理解詢問與尊重的關聯,使得我逐漸開始拾回「我最喜歡的樣子」

你,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嗎?

假如捨棄善意,只為迴避失落感,你還願意喜歡自己嗎?

前陣子在網路上看見一則發文,關於要不要繼續給他人建議這件事:貼文裡提及了發文者,因為時常給他人建議,而發現有時候當對方不領情、或是給了以後,卻不見對方有任何行為改變時,往往因此感到沮喪與失落,使得這位發文者決定,以後除非對方主動詢問,否則自己不再主動給予任何建議。

我想,我能理解他的感受,因為這沮喪的過程,曾經也伴隨著我好一陣子:在我剛開始接觸腦科學以及領導力時,我時常在聽取別人闡述自己的問題之後,便開始急著將自己的所學分享給對方,希望對方嘗試、做出行為改變。

可是漸漸的卻發現,當我看到對方一點行為改變都沒有、而且每每見面時,卻還一直在重述著同樣的問題,我內心其實會感覺到厭煩與無奈。

我厭煩著,為什麼花時間抱怨而不做改變;我無奈著,能給的建議都給了,我還能幫忙你什麼?在這些負面情緒的干擾下,我也曾作出不再給建議的選擇,只為尊重我的善意。

可是呢,經過一陣子之後,我逐漸意識到,當我不再給建議時,我變得更不快樂…我不願意喜歡那樣的自己…

讀者們,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

假如捨棄善意,只為迴避失落感,你還願意喜歡自己嗎?
(假如捨棄善意,只為迴避失落感,你還願意喜歡自己嗎?)

讓我受傷的從來不是給建議,而是過高的期待

說來慚愧,學習領導力教會我:「給建議並不是幫助一個人最好的選擇,因為我們所給的建議內容,可能並不適合對方。」

就以我個人為例,小的時候我媽媽總會給我一個就業建議:去薪資穩定的公司上班。可是對於喜歡挑戰、喜歡創意創造、不安於坐在辦公室的我來說,雖然薪資穩定挺誘人,但這建議與我的性格相反,自然在我聽到之後,便不會想採用,甚至聽久了還覺得煩。

由此可知,說不定我們給對方建議時,雖然對方很感謝我們的善意,但不等於他的內心對於建議的內容是充滿可能、可行的想法,說不定還萌生了更多的害怕與擔憂。

可是呢,對於我這種人來說,給建議的背後,其實充滿著許多的善意,我因為幫助人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喜悅,然而,這樣的性格卻更需要學習「降低期望」。

我個人覺得,有時很有善意、很喜歡幫助別人、會主動伸出援手的人,往往心中都有著樂觀性格,以至於會有很多的期望產生:期望看見他人能因為自己,而從問題中走出;期望大家都能順順利利的過好日子等。

事與願違,人生並不是都按照這樣的劇情再走,每個人對事情的決策與判斷,都會受到環境而影響,我們充滿善意的想給對方建議,有時可能也是種一意孤行、容易忽略他人感受的行為,因此當對方的行為表現,跟自己的內心不相符時,才會覺得失望、覺得沮喪..

不知道讀者是否也跟我有過一樣的感受呢?

為自己情緒負責的樣子,而這就是我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,充滿人性會有的樣子
(為自己情緒負責的樣子,而這就是我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,充滿人性會有的樣子)

你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嗎?

我想,領導力已經教會我,給建議並不是幫助一個人最好的選擇;但對於一個充滿善意的人來說,要他們看見問題而不伸手幫忙,其實更容易導致自己不快樂,這該如何是好?

我嘗試不在二元對立的觀點之下找答案,於是我先接受自己給建議這件事的背後,本質來說充滿著善意,而這善意能讓我從內心感到踏實,只是我需要明白無須對其注入太多的期待。

只因,當我因為給建議而感到失落時,其實也等於我一起扛起了對方的問題,導致下意識的認為,對方的成敗,自己也需要負責。此時,我已經跨過了對方該負起責任的界線。

當我因為給建議而感到失落時,其實也等於我一起扛起了對方的問題,導致下意識的認為,對方的成敗,自己也需要負責。此時,我已經跨過了對方該負起責任的界線。

但說穿了,對方聽完建議之後做與不做,全都是對方的責任與選擇,我根本無權干涉。這是我當時反省之後的體悟。

再來,我善用領導力教會我的提問,不急著給建議,就只是向對方提問,然後在需要時詢問對方:「需要我給你一點建議嗎?」當對方同意之後,我便給予建議,但如果對方不需要,其實對我自己來說也無損失。

這樣的調整,讓現在的我依然會適時給建議、也會適時地使用提問來幫助對方,雖然有時還是會出現因期望而產生的失落感,但我理解這很正常,而且更多時候內心很踏實。

我享受著幫助別人時的成就感,也享受著當對方不需要我的建議時,我為自己情緒負責的樣子,而這就是我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,充滿人性會有的樣子。

我們努力的活在這充滿挑戰、不確定;需要維持生計、需要成就感洗禮;時而溫暖、時而沮喪的世界裡,能握住讓自己打從心裡感到開心,並且有意義的行為,絕對是件幸事。

你,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嗎?

Kai.楷富


HELLO 我是楷富,如果你對「人生」這件事有著著迷的探索,邀請你在文章最底下的「訂閱處」,簡單輸入你的電子郵件,就不會錯過新文章上線,讓我陪你閒聊人生中的大小事。

  • 合作邀約:jaycine0420@gmail.com
  • 邀你追蹤:

《Wow這就人生》粉專

《Wow這就人生》Podcast

楷富個人IG:jaycine0420

我的「VOCUS方格子」

邀請你留下閱後感想,因為我也想聽聽你的心聲

擺脫收假疲勞?4個方法,幫助你快速重新掌握工作與生活節奏

You Know That 41 1

你有收假疲勞的困擾嗎?總在假期結束的隔天,帶著無精打采的狀態去上班,結果影響工作表現,心想:「我也很努力要打起精神啊,可是就是提不起來嘛..」

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擾別擔心,我想藉由今天的文章,分享4個我自己會使用、能有效幫助我快速恢復身心平衡、擺脫收假疲勞,重新掌握工作與生活節奏的方式,希望能幫助到各位囉。

擺脫收假疲勞?4個方法,幫助你快速重新掌握工作與生活節奏
(擺脫收假疲勞?4個方法,幫助你快速重新掌握工作與生活節奏)

如何擺脫收假疲勞,你需要先知道疲勞原因

很多人其實都會在收假的前一天晚上,內心充滿著許多的無奈、排斥等情緒,這種準備要收假的心情,我在當兵時最能體悟,每每到了收假的當天,心情不由地開始鬱悶起來。

出了社會之後,也一樣有類似的情形發生,當時我就納悶,明明出社會工作不像當兵,為什麼依然會有這種情緒出現?於是我開始思考:導致我對於收假感到疲勞的原因究竟是什麼?

大家可能跟我一樣,普遍會認為是工作這件事所造成,但仔細想想這樣的說法過於偏見、狹義,因為這世上還是有很多人面對收假及準備上工時,並不會有收假疲勞的問題,所以一定是有“某個”原因隱藏在內心,偷偷的影響著我們。

當然,對於很愛自我覺察的我來說,肯定會探詢出答案。以當兵來說,當時會有收假疲勞的主因來自,我在部隊裡其實常常感覺到與我分隊裡的人,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,所以內心充斥著排斥,直到我在另一個分隊遇到跟我頻率較為相近的朋友之後,收假疲勞的問題才漸漸消失。

所以囉,如果各位意識到自己有收假疲勞的問題,不妨先試試看找出其真正的原因,就像看病一樣,先知道生了什麼病,才能對症下藥,你說對吧?

提早休息:貪圖一時的快樂,很可能換來更長時間的疲勞

無論你是否已經挖掘出使你疲勞的原因,我們依然要面對工作,但我相信很多人面對收假的前一晚,會盡可能地拖延休息時間,盡量的在享受一下、玩樂一下。

不過這樣的做法其實會讓隔天起床上工的自己,帶著前一晚所累積的疲勞出門,這不僅會影響工作表現,自己還可能會因為疲勞而影響情緒,導致整天更加無精打采,並且維持這個狀態至少8~9個小時之久,仔細想想還真是辛苦!

所以我個人會在收假的前一天,提早回房休息,寫寫日記、、看看書都好,盡量減少3C產品的使用,一切都是為了讓我能專心將注意力放在自身(自心)。

控管行為:不讓工作表現低於最低標準

即便收假前一天有提早休息,隔天還是有可能會感到疲勞,所以這時的我,會嘗試在前一晚寫隔日待辦事項時,嘗試將「重要但卻不緊急」的事情,先從清單裡汰除掉,優先留下較容易處理的事項為主。

這做法能確保我自己有效處理公事,並且不讓工作表現低於最低標準。如果我在疲勞狀態下,優先處理較難的事物時,很可能會因為疲勞狀態原因,而影響表現、影響進度,可能光是一件事情就佔掉大部分時間也說不定,導致待辦事項越積越多。

相信各位跟我一樣,當看到待辦事項越積越多時,心中應該會火冒三丈對吧!

你會想要如何善用下班時間呢?
(你會想要如何善用下班時間呢?)

善用下班時間:別忘了,我們一天擁有的是「24」個小時

以上都在談論工作時間,但我們每個人一天都擁有24小時,扣除睡覺,能自由運用的時間,就屬下班後與睡覺前的這一段了。所以囉,我們也不能只將生活的焦點,全放在了工作時間,因為這可能會使我們對生活感到無力。

為自己的下班後生活,安排你想做的事情,其實能讓我們的心中產生期待,使我們能獲得較好的正向情緒;而情緒會影響行為,所以當你心中產生好的情緒時,也有可能會影響工作時的表現喔。

我有些朋友會在下班之後,經營不同的事業或生意,無論線下或線上,幫助自己創再更多的額外營收;而我個人近期工作結束後,會安排的事情是跑步,跑完之後的暢快感挺紓壓的,各位可以試試看囉,選擇散散步也是很好的選擇,最重要的是「專注當下」。

讀者們,你會想要如何善用下班時間呢?

以上就是我如何解決收假疲勞的方式,分享給各位參考囉。

我是Kai.You Know That

邀請你留下閱後感想,因為我也想聽聽你的心聲

HELLO 我是楷富,記得在文章最底下的訂閱處,簡單輸入你的電子郵件,就不會錯過新文章上線喔

  • 延伸閱讀:

有效避免溝通衝突:利用「3多」原則,打造讓人願意卸下心房的說話空間

  • 《Wow這就是人生》Podcast精選單集推薦:

社交疲乏怎麼辦?先弄清楚自己是「喜歡」社交,還是「擁有」社交能力,面對人群便能無往不利|你想聽的議題|Kana

  • 粉專&Podcast追蹤:

《Wow這就人生》粉專

《Wow這就人生》Podcast

有效避免溝通衝突:利用「3多」原則,打造讓人願意卸下心房的說話空間

You Know That 39 1

與人溝通時,你是否經常無奈衝突的產生呢?

說話是一門藝術,也是身為人類的我們,有別於其它物種的優勢。我們因說話,而能有效的表達想法,造就許多的合作與創造;而我們也因為說話,產生許多衝突與誤解,造成分歧、決裂人際關係。面對說話這件事,除了學習如何表達之外,如何避免溝通衝突也是很重要的課題。分享一個簡單的「3多」原則,幫助各位有效溝通,讓對方願意與你卸下心房說話。

有效避免溝通衝突:利用「3多」原則,打造令雙方都能卸下心防的說話空間
(有效避免溝通衝突:利用「3多」原則,打造令雙方都能卸下心防的說話空間)

從生活到職場,為什麼我們無法避免溝通衝突的產生

身為人類的我們,在判斷一件事情的好壞優劣時,多半容易以過往形塑出的記憶經驗,作為判斷眼前情勢的依據,無論是對自己、家人小孩或是職場;無論事情是大事還是小事皆是如此。

舉我個人的例子:

20歲時,我在一間餐廳當主管,那時的我血氣方剛,加上手握一些權利,所以我的眼睛總長在頭頂上,對店裡的任何事情,都是依我自己當下所看到的情況作為評斷標準。

記得有一次,有一位大家平常都公認很認真的工讀生,在進行開店前的備料,但當天確實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影響了流程,加上我又是比較晚上班的那個人,所以一進餐廳之後,看到該準備好的東西都沒備齊,便上前開罵,認為對方不夠認真才導致如此。

但等我罵完之後才知道,原來當天是因為廠商遲到的關係,才導致備料無法順利準備完成。

會有這樣的行為與認知,是因為以前初入社會工作時的我,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偏向斯巴達的訓練模式,前輩根本不會聽你的理由,只會直接開罵,因此當我開始變成所謂的前人之後,便帶著這些舊習在工作。一直到我發現身邊的夥伴開始與我產生了距離,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

類似的情況,也會發生在家庭教育裡,像是當孩子做錯事情時,父母便直接訓罵,而不問其原因;或是當孩子想解釋時,父母立即制止孩子,要對方先認錯道歉等,這些都是容易導致溝通衝突、產生人際關係分歧的原因。

想像一下,假如你是被我罵的無奈員工,或是無法替自己辯解的孩子,你會願意跟眼前的人卸下心房、敞開心胸說話嗎?

如何有效溝通、人際關係衝突如何避免?接下就讓我分享「3多」原則給你聽。

想回話前,請「多停」一秒

你一定聽過「傾聽」兩個字,傾聽是現代談論溝通與領導力時很重要的一項練習,但人與人在溝通時,往往都太急著要「回話」,以至於容易讓對話的主導權,從對方身上回到自己的身上,尤其是在聽到對方說了一些跟自己認知與價值觀相左的事情時,更是容易激起想趕快回話的衝動。

你一定有急著回話的經驗,因此各位不妨回想一下,每當急著回話之後,這場溝通走向衝突的機率是不是升高許多呢?這是因為,當我們面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內容時,所回答的話語往往夾雜著私人情緒,就連說話的語氣也可能變調,因此容易讓這場對話,變成一場辯論大賽。

這爭奪誰贏誰輸的過程,你覺得能有效溝通嗎?

察覺負面情緒高漲時,請先「多問」一句

人類終究是情緒性的動物,因此情緒其實牽絆著我們的一舉一動,就連溝通對話也是。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負面情緒已經高漲時,此時如果不予理會,那我們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回答出,帶著諸多負面情緒字眼的內容,這對人際關係絕對無任何幫助,更不可能讓對方卸下心防與你溝通。

當你察覺到負面情緒高漲時,不如嘗試再多問一句,或許能幫助你聽到對方說出「可能還沒說出口的話」,舉個例:

在Wow這就是人生Podcast近期更新的一集天使?魔鬼?獻給辛苦媽媽們的專屬時光|你想聽的議題|feat.fox,來賓說到她很不喜歡他的孩子字跡潦草,每每都為此生氣,因為這位來賓覺得,他的小孩其實字跡並不醜,唯獨在其中一項作業時,才會潦草亂寫。

有一次,她一樣為了孩子的字跡潦草而感到憤怒,但這次他選擇多問了一下原因,於是聽到孩子此前可能沒說出口的原因。

原來,她的孩子會對其中一項作業選擇潦草亂寫是因為,在寫這項作業的時段之後有一個專長訓,而專長訓的教練很兇,所以包括他在內的其他同學,都因為深怕遲到被罵,而選擇犧牲前一項作業書寫的水平。

此刻,來賓才理解了真正的原因。

priscilla du preez nF8xhLMmg0c unsplash
(利用「3多」原則,打造願意讓人卸下心房的說話空間)

打造願意讓人卸下心房的說話空間,請再「多聽」一下

有聽過冰山理論嗎?簡單來說,這理論是將人的內心比喻成一座冰山,我們一般展現於世人面前的行為,只是水面上的一部分,而其實內心有更多部分並沒有展現出來,就好比隱藏在水底下的冰山,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更深、更大一樣。

其實我相信,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很渴望出現一位願意懂自己的人,連我也是!但溝通的衝突往往發生在「只想捍衛自己的立場面」,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我們很難真正的去理解對方冰山底下的層面,溝通自然無效。

如何打造願意讓人卸下心房的說話空間,我們只需要在對方表達完想法之後多說一句:「能再多說一點嗎?」讓我們能再多聽到一些內容,也能讓對方感覺到,這個對話空間充滿著被支持、有人願意嘗試理解、接納自己的想法,而不是急著對自己的言詞進行辯證。

我覺得父母對小孩很需要練習多聽一下這件事,孩子因為理性腦尚未發育完全,所以一定會以情緒的方式進行表達,但如何有效的精準表達,其實需要一定量的詞彙,因此孩子可能會面臨詞彙不足,導致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想法而氣急敗壞,這時如果父母不願意多聽一下,嘗試多引導一下孩子想表達什麼內容時,溝通的衝突就容易產生了。

善用「多說一點」這句話,幫助自己能多聽一下吧!

其實3多原則,是我在經歷了無數個失敗的對話之後,所體悟出來的經驗,無論你要將其套用在感情、友情、家庭或是職場都適用。

不知道看完文章的你,有什麼想法呢?歡迎留言與我分享喔。

我是Kai.You Know That

邀請你留下閱後感想,因為我也想聽聽你的心聲

HELLO 我是楷富,記得在文章最底下的訂閱處,簡單輸入你的電子郵件,就不會錯過新文章上線喔

  • 延伸閱讀:

如何透過聊天提升人際關係?你不能不學的「增溫聊天術」

實現夢想很難嗎?夢想其實是把雙面刃,選擇「不遺憾」或許更能幫助你實現目標

  • 《Wow這就是人生》Podcast精選單集推薦:

 天使?魔鬼?獻給辛苦媽媽們的專屬時光|你想聽的議題|feat.fox

 [這就是讀書會?] 如何通往心之所向的美好人生?你絕對不可忽略「心智訓練」|僧人心態|feat.GaMing

  • 粉專&Podcast追蹤:

《Wow這就人生》粉專

《Wow這就人生》Podcast

【我們應該忽略情緒嗎?】學習辨識情緒,幫助我們好好安在逆境當下

You Know That 32 1

沒有一種情感應該忽視、壓抑或摒棄,因為情感經歷千百萬年的演化,目的是確保我們的生理與社會生存

這一段話出自於《領導力腦科學》一書,我個人在看到後深感認同。我其實很常鼓勵身邊的人,學習辨識情緒,即便是在講課或演講時也一樣,教導大家如何辨識情緒,善用得好,還可能幫助我們自己尋出一條新出路。

【我們應該忽略情緒嗎?】視情緒為敵,可能會讓生活過得更不順心
【我們應該忽略情緒嗎?】視情緒為敵,可能會讓生活過得更不順心
Continue reading “【我們應該忽略情緒嗎?】學習辨識情緒,幫助我們好好安在逆境當下”

致 每個心思細膩的人,都應該學習先照顧自己的心思細膩

You Know That 31 1

後來我發現,越是喜歡照顧別人的人,往往越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。你也是嗎?

這篇文章獻給,總將他人情緒感受擺第一的人。你的心思細膩,帶給你諸多對人對事的洞察,也讓你能與個人或團體相處時,默默的觀察整體相處的氛圍與發展,照顧大家的感受。

但我知道,有時的你也很渴望被照顧,也知道你有時為了要讓大家開心,可能因此會做出一些,利他卻不利己的行為,當然這些行為不是什麼違法的事,卻會讓心思細膩的你有時感到孤單,總覺得大家只認識了外表所看到的模樣,卻沒有花時間好好的認識最本質的你。

別擔心,我懂,我也是這樣的人,讓我說給你聽,給你多一點的同理心。

致 每個心思細膩的人,都應該學習先照顧自己的心思細膩
(致 每個心思細膩的人,都應該學習先照顧自己的心思細膩)
Continue reading “致 每個心思細膩的人,都應該學習先照顧自己的心思細膩”

[如何擺脫負面情緒?] 單純追求快樂,可能是件瘋狂的行爲-療癒自我篇

You Know That 6

我想這世上關於自我成長與情緒之間最困難的問題,莫過於「如何讓自己更快樂」,換句話說就是「如何擺脫不快樂的情緒」或是「如何面對負面情緒」。你一定受過負面情緒的困擾,但請你千萬別感到孤單,因為我也是,我陪你。

繼續閱讀《【情緒與認識自己】單純追求快樂,可能是件瘋狂的行為|療癒自我篇》下去之前我想先說明,今天的文章你可以將其視為工具類型或是心靈雞湯。總之,希望你看完之後能更加關心自己的情緒,以及重新理解人類能擁有如此豐富的情緒是如此的神聖與珍貴。

(如何擺脫負面情緒?其實負面情緒有時扮演著我們人生的導師,讓我們成長,成為更好的自己)
(如何擺脫負面情緒?其實負面情緒有時扮演著我們人生的導師,讓我們成長,成為更好的自己)

如何擺脫負面情緒?人類有別於其它物種的獨特之處

我的個性天生很藝術家,雖然平時很理性,但有時候我的感性也時常讓我深陷情緒的旋渦。20幾歲時,每當負面情緒湧上來的時候,我總是想極力推開,只想要快樂,但卻發現越是這麼做反而越不快樂,甚至更容易感到暴躁、孤單以及厭世。

過了30歲,因為社會經驗的累積讓我變得越來越成熟之外,我開始嘗試尋找如何讓自己更快樂的方法,一切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不要受到負面情緒而影響表現。但從本質上來看,有些想法跟20幾歲時雷同,我依然在想辦單純追求快樂,擺脫負面情緒而已。

一直到我接觸了領導力、腦科學與溝聽技巧之後,我才漸漸明白如何正確處理情緒,其實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學習「接受」,而要接受負面情緒之前,我們必須先學習「自我覺察」。

人類與其它物種都有情緒表達的能力:狗感到生氣時會吠、猩猩感受地位被撼動時會叫,同時鎚擊胸部,然而,人類與其它物種最獨特之處在於我們擁有「文字」。

文字的發明使得人類迅速地超越其它物種,我們更能有效地進行表達,換句話說,情緒是一種感受,而文字能幫助我們將感受具體的描繪出來,讓我們能更加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;是什麼樣的原因才使得自己感到生氣、悲傷或不快樂,而這一切都歸功於文字的出現,讓我們能更了解問題的根源究竟為何。

從覺察到發現,猶如一場診斷過程

心理學或心靈雞湯總告訴我們要練習跟自己對話,透過與自己對話來更加理解自己的價值觀、對事件的在意點,以及從每個事件裡來問問自己體悟到了什麼,無論好事或壞事。透過這樣的長久練習,能培養出自信、自我肯定,甚至降低與他人的比較心。

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問題的主因是什麼;只有我們能清楚的在感受到情緒之後,精準的使用文字將它闡述而出。這樣的過程就好像看醫生一樣,察覺到了不舒服然後說出,接著探索最近接觸了哪些人事物,最後有了一張診斷結果,了解病因。

這就是「自我覺察」

然而,許多人可能不敢跟自己進行對話,或是在進行自我覺察的一開始便放棄。我想其真正的原因,可能來自於恐懼害怕的感受,因為要探索自己心裡的問題其實並不舒服,負面情緒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著威脅。

不過,我想邀請讀到這裡的各位仔細想一想,負面情緒真的有這麼的可怕與糟糕嗎?難道一點好處都沒有?我可以大聲的跟各位說,負面情緒其實是推動你人生前進的最大動力來源之一。

讀者們可以回想一下,你的人生活到至今,所有讓你成長、讓你成為現在如此優秀、如此成熟的人,絕大部份的成長經驗應該都是來自於過往負面情緒(事件)所帶來的體悟對吧?從快樂的情緒上,所獲得大躍進的成長體驗我不敢說沒有,但肯定沒有負面帶來的多,你認同嗎?

所以,如何讓自我覺察這件事變得更親民一些,我想各位要了解的是:覺察之後要幹嘛?

daniel mingook kim UXR t8CZ1U unsplash
(自我覺察的練習是為了看見選擇)

自我覺察的練習是為了看見選擇

有看過醫生或是看過一些醫療戲劇的人應該就知道,每當診斷結果出來之後,醫生便會提出可執行之醫療方式供病患進行「選擇」。這過程如同自我覺察一樣,當我們了解自己因何種情緒受困、因何種事件受擾,我們便能看見選擇,最基本的選擇就是「面對」或是「逃避」。

有趣的是,如果你嘗試選擇「面對」,很可能會發現困擾自已的事情,有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像中來得如此重要。

現代人最常出現的心因性問題來自於「在意他人眼光」,因為在意而使得自己患得患失、感到自卑,而根源問題可能來自於比較。

但如果你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,其實他人的評價可能沒有想像中來得如此重要,因為這些的關注或批判只是一時的,他們可能當下關注完之後就去做自己的事情、過自己的生活,然後卻可能使自己困擾一整天,其實很浪費時間成本。

真正的關鍵在於認清誰才是真正關心自己的人。真正關心你的人所給予的心靈慰藉是柔和且長流的,而陌生人的認同則是短暫且浮動的,需要不斷地獲得才能使自己不斷感到快樂,光想就覺得累。

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情緒的主人,也都擁有許多的選擇權,而自我覺察就是幫助我們發現選擇的一項重要練習。各位可以試著從寫日記開始,記下每日發生了哪些事情,以及在這些事情裡有何新發現、自己體悟到了什麼,或是感受到哪些情緒,這是個很容易上手的自我覺察練習喔。

療癒自我的方式:我們都忘了讚美自己

最後我想說,我們的大腦因為演化的關係,所以很容易帶我們先看到自己「不好」的地方,加上華人的教育總告訴我們要謙虛,而方法就是每當有人誇獎你時,你就要回答「沒有沒有,我其實還有哪裡哪裡需要改進」,這一切的一切使得我們很容易關注缺點,忘了自己的優點。

每個人一定都擁有自己的天賦,就好比我不喜歡複雜,因此總能將繁瑣的事情,用簡單的方式重新整合在表達出去,結果很多人卻因為我而理解了新知,我也從中獲得了許多成就感,於是我發現這是我的天賦,我要好好地善用。

而當有人誇獎我的表達能力時,我也會很有自信的跟他說聲:「謝謝你的誇獎,這是我能好好發揮的特長」。

多多讚美自己,給予自己肯定與鼓勵絕對是人生中的一件要事喔,畢竟當沒人支持自己時,只有自己能支持自己了。

「情緒」本身就包含著正面與負面,基本就有恐懼、厭惡、快樂、驚訝、生氣與悲傷六種,通過這六種情緒才得以讓我們體驗何謂「人生」。因此,與其極力擺脫負面情緒,不如換個觀點來重新審視負面情緒,或許能讓你獲得快樂,又或是所謂的快樂,其實來自於心境上的「平靜」。

我是Kai.You Know That

邀請你留下閱後感想,因為我也想聽聽你的心聲

HELLO 我是楷富,記得在文章最底下的訂閱處,簡單輸入你的電子郵件,就不會錯過新文章上線喔

  • 延伸閱讀:

實現夢想很難嗎?夢想其實是把雙面刃,選擇「不遺憾」或許更能幫助你實現目標

我因「跑步」而體悟出,3個暢快人生的啟示|HOKA Mach5|人生哲學

  • 《Wow這就是人生》Podcast精選單集推薦:

為何要練習「自我覺察」?其實我們心中都住著一位害怕面對挑戰的小孩|feat.Kana

優先找出生活中的干擾源,你也能成為時間管理大師?提升學習效率|你想聽的議題 |feat.Rose

  • 粉專&Podcast追蹤:

《Wow這就人生》粉專

《Wow這就人生》Podcast

【關於自信】你會在等過馬路時做深蹲嗎?

You Know That 30

在往下聊今天的主題之前,我想問問讀者們一個問題:「如果你在馬路上看見一個路人,在等過馬路的同時,直接在路邊做起深蹲,你會有什麼感覺呢?」

You Know That 30
【關於自信】你會在等過馬路時做深蹲嗎?
Continue reading “【關於自信】你會在等過馬路時做深蹲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