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校|逃避|心得

e8bf94e6a0a1
e8bf94e6a0a1

最近看完返校這部影集,其中「逃避」是影集裡探討的觀點之一。

因此想與各位分享,關於逃避的一些心得囉。

真正的「自由」其實是一種心態,

是一種能夠跟自我自在相處,達成一個和平共生的狀態。

-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-

死牆

有看過返校影集的朋友就知道,女主角之一的學姊,因交出了禁書的書單導致讀書會的成員被政府抓走,最後導致有的人坐牢,有的人被行刑處死。女主角非常後悔,也因無法面對現實生活裡所帶來的痛苦,以及同學們的異樣眼光與輿論,最後選擇了自殺。

劇中有一段台詞:「自殺的人其實不是真的想死,而是沒有辦法活著面對那些痛苦。」然而,自殺之後痛苦就消失了嗎?在劇裡,死後的學姊因不願面對自己犯下的錯,選擇了逃避,導致靈魂無法得以解脫,只能在回憶裡不斷輪迴,不斷後悔,然後不斷的逃避,似乎永遠沒有出口。

大學時期,我修過一門至今讓我難忘的課「生死學」,其中課程裡探討到了自殺是否真的是一種解脫的方式,我將我記得在課堂上老師說過的內容與各位分享:

「一般人死後會到地府接受審判,在進地府前會有一個類似城門的入口,周圍有一排大面的牆。但是自殺的人卻不能走進城門入口,只能在牆外徘徊,因為選擇自殺的人,通常是生前有無法面對或解決的問題,因此才想靠自殺解脫。但是下到地府後,會因為不肯面對自己的問題而不得進入審判,必須到自己想通與不再逃避自己的問題時才可進入。然而,不管是人或魂,遇到問題時都需要有旁人指點解惑,可是在牆外周圍的人通常也都是解不開自己問題而自殺的人,因此怎麼可能會有解惑的一天呢?自然無法投胎。」(以上是我記得的內容,如果有誤,懇請告知以作修正)

最後老師說:「講了這麼多,重點就是,自殺不能解決問題。」

伸出手

當然,各位讀者們在生活裡遇到問題時,我相信不會選擇自殺,但如果單單地探究逃避這件事,其實本質感受可能相似。

在生活當中,一定有遇過不想面對的事情,這事情可能帶來的情緒有害怕、憤怒、無奈、猜忌、不安等,為了擺脫這些情緒,很有可能會選擇不理會事件,認為不理會了,負面情緒就會消失了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

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驗,但隨之而來的是更複雜的情緒感受,例如:「不去面對令我厭惡的事,心情得以舒暢,但事件不解決就一定會在出現,每當一出現時,原本的好心情會瞬間墜落谷底。」那一刻我才明白,我的好心情是用逃避來建構的假象。

直到有一天我實在受不了了,於是鼓起勇氣找了可信任的人訴說了我的問題,雖然事件沒有立馬解決,但是心情卻一天一天的慢慢平靜,因為當我與人訴說的同時,等於正視了我的問題,不再逃避。

我們總是聽到:「如果你願意的話,我願意伸出手幫你喔。」,但有時卻忘了,當問題出現時也可以伸出手拉住對方說:「我需要你的幫忙,你可以幫我嗎?」。

在我從事領導教練的工作,其實被教練的客戶很多時候都不是我先伸出手幫助對方的,而是對方先伸出手,因此我才有機會協助對方,領導對方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式。

請記得,逃避不能解決問題,只會讓問題不斷重複來回,情緒也無法得以安定,而且還可能越變越嚴重,越陷越深。

真的遇到問題時,如果自己無法解決,請記得伸出你的手找尋協助,家人、伴侶、信任的朋友都是好的選擇。顧問、諮商師,或是Coach領導力教練,能提供更專業的協助與服務。

總之,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。

我是Kai.You Know That

邀請你留下閱後感想,因為我也想聽聽你的心聲